1. 管廊寬度
①. 管廊的寬度主要由管道的數(shù)量和管徑的大小確定。并考慮一定的預留寬度,新設計的管廊一般留有擴建預留量[全廠性管廊或管墩上(包括穿越涵洞)應根據(jù)項目實際需要留有10%~30%的裕量。裝置主管廊宜留有10%~20%的裕量]。同時,要考慮管廊下設備和通道以及管廊上空冷設備等結構的影響。如果要求敷設儀表引線槽架和電力電纜時,還應考慮它們所需的寬度。
②. 管廊上布置空冷器時,支柱跨距最好與空冷器的間距尺寸相同,以使管廊立柱與空冷器支柱中心線對齊。
③. 管廊下布置泵時,應考慮泵的布置及其所需操作和檢修通道的寬度,如果泵的驅動機用電纜地下敷設時,還應考慮電纜溝所需寬度。此外,還要考慮泵用冷卻水管道和排水管道的干管所需寬度。不過,電纜溝和排水管道可以布置在通道的下面。
④. 由于整個管廊的管道布置密度并不相同,通常在首尾段的管道數(shù)量較少,因此在必要時可以減少首尾段的寬度或層數(shù)。
2. 管廊支柱的間距
管廊的柱距和跨距是由敷設在其上的管道因垂直荷載所產(chǎn)生的彎曲應力和撓度決定的,通常為6~9mm,如中、小型裝置中、小直徑的管道較多時,可在兩根支柱之間設置副梁使管道的跨距縮小,另外管廊支柱的間距,宜與設備框架支柱的間距取得一致,以便管道通過。
如果是混凝土管廊,橫梁上應埋放一根20mm圓鋼或60100mm寬的鋼板,以減少管道與橫梁間的摩擦力。
對于裝置外管廊(架):縱梁式管廊軸向柱距一般為6~12mm;吊索式管廊軸向柱距一般為12~15m;桁架式管廊軸向柱距一般為1624m;懸索式管廊軸向柱距一般為20~25m。
管墩的間距按管徑最小的管道允許跨距進行設置。
3. 管廊的高度
管廊的高度根據(jù)下面條件確定。
①. 在道路上空橫穿時,其凈空高度為:裝置內(nèi)的檢修道不低于4.5m;工廠主干道不低于5.0m;鐵路(軌面以上)不低于5.5m;管廊下檢修通道不低于3.0m(按SH3011和SH 3012)。
當管廊有桁架時要按桁架底高計算。
②. 管廊的最小高度。為有效地利用管廊空間,多在管廊下布置泵。考慮到泵的操作和維護,宜有4.0m凈空高度(表5-4)。
管廊上管道與分區(qū)設備相接時,一般應比管廊的底層管道標高低或高600~1000mm。管廊下布置管殼式換熱設備時,根據(jù)設備實際高度需要增加管廊下的凈空。
③. 管廊外設備的管道進入管廊所必需的高度:若為大型裝置,其設備和管徑較大,為防止管道出現(xiàn)不必要的袋形,管廊最下一層橫梁底標高應低于設備管口500~750mm。
若管廊附近有換熱框架,換熱設備的下部管道要從它的框架平臺接往管廊,此時至少要保證管廊的下層橫梁要低于換熱框架第一層平臺。
④. 同其他裝置的協(xié)調(diào):若管廊與有關裝置的管廊銜接,宜采用T形相接以便于管道的銜接布置。
⑤. 垂直相交的管廊高差:若管廊改變方向或兩管廊成直角相交,其高差以750~1000mm為宜,當高差為250mm時,DN250以下的管子用兩個直角彎頭和短管相接,大于DN250的管子用一個45°彎頭、一個90°彎頭相接;對于大型裝置也可采用1000mm以上的高差。
⑥. 管廊的結構尺寸:在確定管廊高度時,要考慮到管廊橫梁和縱梁的結構斷面和形式,務必使梁底或桁架底的高度,滿足上述確定管廊高度的要求,對于雙層管廊,上、下層間距一般為1.5~2.0m,主要決定于管廊上多數(shù)的管道直徑。
至于裝置之間管廊的高度取決于管廊地區(qū)的具體情況。如沿工廠邊緣或罐區(qū),不會影響廠區(qū)交通和擴建的地段,從經(jīng)濟性和檢修方便考慮,可用管墩敷設,離地面高300~500mm,即可滿足要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