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面所述的不銹鋼的各種熱處理,正火、退火、調(diào)質(zhì)、固溶化、穩(wěn)定化、滲氮、氮碳共滲、高頻感應淬火等,都是為使工件達到某種功能要求所采用的獨立的熱處理方法。如果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熱處理方法,或把熱處理與表面處理結(jié)合起來,將對工件功能的發(fā)揮有更好的作用。在發(fā)揮各工藝特長的同時,具有特殊的復合效果。
一、滲氮+整體淬火
在談到不銹鋼滲氮熱處理時,曾指出為保證滲氮效果,作為滲氮的預備處理,對氮化材料應進行預先熱處理。對于馬氏體不銹鋼,滲氮前的預先熱處理通常采用調(diào)質(zhì)處理,即淬火后高溫回火處理。現(xiàn)在這里講的滲氮+整體淬火則是以提高零件功能效果為目標的復合熱處理。
用馬氏體鋼制作有高強度、耐磨、耐疲勞要求的零件時,需對零件進行整體淬火后再低溫回火。眾所周知,馬氏體不銹鋼淬火冷卻時,表面層先冷卻到馬氏體轉(zhuǎn)變點M.以下,先發(fā)生馬氏體轉(zhuǎn)變,此時,表面組織轉(zhuǎn)變層會發(fā)生體積膨脹,心部仍處于奧氏體狀態(tài),體積沒有變化,這使得表面受壓應力,心部受拉應力,而當零件繼續(xù)冷卻時,心部溫度降低到M,點,開始發(fā)生馬氏體轉(zhuǎn)變,先已冷卻并發(fā)生轉(zhuǎn)變的表層已處于冷硬狀態(tài),這時,心部由于組織轉(zhuǎn)變發(fā)生的體積膨脹受到限制,承受壓應力,而表面承受拉應力,即淬火完成后,零件表面處于殘留拉應力狀態(tài)。這種殘留拉應力將降低零件工作時的疲勞強度,降低零件的使用壽命。
如果在工件淬火之前,先進行滲氮處理,這時,零件表面層含有較高的氮量。氮元素對金屬組織的影響類似于碳和鎳,擴大了奧氏體相區(qū),穩(wěn)定了奧氏體,見圖7-11,并且氮的這種作用相當于鎳的20倍。
由于氮元素的作用奧氏體穩(wěn)定性的增加,降低了馬氏體轉(zhuǎn)變點Ms。這使零件表面(已滲氮部分)的Ms 遠低于心部,在以后淬火冷卻時,雖然表面層先冷卻,但發(fā)生馬氏體轉(zhuǎn)變的時間卻遲于心部,即已被滲氮的表面層比心部后發(fā)生馬氏體轉(zhuǎn)變,所以,最終零件的表面(已被滲氮再淬火部分)殘留了壓應力,這當然會提高零件的抗疲勞能力。有研究表明,先滲氮再淬火的零件可提高疲勞壽命3~6倍。如果零件滲氮、淬火后再進行冷處理,會進一步增加表面層的壓應力,提高零件疲勞壽命的效果會更好。
二、滲氮+高頻感應加熱表面淬火
經(jīng)過滲氮的工件一般不再進行其他熱處理,但因氮化層較薄,有時承受不了較大的表面壓力,特別是馬氏體不銹鋼滲層只能達到0.1~0.3mm,為此,可在滲氮后再進行一次高頻感應加熱表面淬火,不僅高頻淬火硬化層厚可達1.2~1.5mm,而且已滲氮的工件表面層的氮原子會向工件內(nèi)部擴散,提高了滲氮層深度,同時,工件表面獲得的是固溶氮和碳的細馬氏體,也提高了表面硬度。
可見,滲氮層再進行一次高頻表面淬火的復合熱處理,不僅保留了氮化的功能,還進一步提高了功能質(zhì)量。
三、滲氮+低溫滲硫
不銹鋼經(jīng)滲氮后,獲得了較高的表面硬度,在提高工件磨粒磨損和疲勞磨損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,但是,在工件實際的使用工況中,也可能還存在黏著磨損,抵抗這種磨損單靠表面硬度是不夠的,還應設法降低表面的摩擦系數(shù),為此,對滲氮工件表面再進行一次以產(chǎn)生化學膜為目的的工藝處理是必要的,滲硫即是產(chǎn)生化學膜的有效方法之一。采用低溫滲硫,在硬滲氮表面形成軟的、均勻的FeS薄膜,在摩擦中起到自潤滑作用,增加了工件表面的抗黏著磨損能力。
四、高頻表面淬火+低溫滲硫
這種復合處理的作用相似于滲氨+低溫滲硫復合處理的作用。
硬的高頻淬火表面與軟的滲硫膜的同時存在,改善了工件表面的功能。
當然,采用復合處理時,首先應選擇正確的復合處理方式和組合,其次,要考慮兩種處理的相互作用并合理安排處理程序,以防止程序安排不當引起的不良影響。